会员名单
> 副会长单位
> 理事单位

“下最大气力 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抓质量提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信用的坚守

发布时间:2023.04.10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推动经营者诚信自律,营造安全消费环境,加强售后服务保障;加快构建全程覆盖、运行高效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信用和智慧赋能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水平;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质量强国建设,质量强国建设有助于推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真正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也有助于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的新矛盾新挑战,是我们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

根据以往国家的实践经验,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解决发展质量的问题,必须把质量摆在重要的位置。实施“质量强国”建设,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德国政府实施的“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政策,打造出奔驰、宝马、西门子等一大批世界级“德国制造”知名品牌。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主导实施了“质量救国”战略,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使得日本产品凭借质量优势大举进入欧美和全球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日本挑战,出台《质量振兴法案》,批准设立“国家质量奖”,从而确立了全球霸主地位。

我国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立了新时期质量工作的全新方位,为统筹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强大动力。2月1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贯彻实施好《纲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促进中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关部门将下最大气力一个行业一个行业抓质量提升,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质量诚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质量信用建设,是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保障。 

安全消费环境
释放更多消费潜力

智能电饭煲、扫地机器人、家庭影院等创新科技产品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追求绿色健康的食品,注重良好的消费体验……高质量产品正在成为中国质量的一张张亮丽名片。《纲要》提出,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开展质量惠民行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改进,促进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提质扩容,满足多样化、多层级消费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了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质量强国,这一论断更坚定了我们的信心。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质量正在成为国际竞争新的战略支点。深入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强化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质量基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的主体是市场,提升质量的主体也是市场。早在1978年,我国就提出开展“质量月”活动,吸引广大企业积极参与,旨在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和完善,我国质量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企业是依法履行质量责任的主体,理应在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落实法定责任,增强履行质量责任的能力。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动力源泉。让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企业中生根发芽,推广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模式和方法,企业发展就有了持续不断的内生动力,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可靠性也将获得联动提升。

立足于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倡导诚信经营、遵纪守法、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价值信念。诚然,当前消费环境仍然存在短板,比如食品安全、预付款消费、网络购物、虚假宣传、产品质量、不公平条款等。

所以,《纲要》提出要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推动经营者诚信自律,营造安全消费环境,加强售后服务保障。完善质量多元救济机制,鼓励企业投保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相关保险,健全质量保证金制度,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高质量发展表现为经济增长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深入推动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我们要以产品质量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经营主体恪守正道、公平交易、以诚相待,着力消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不利因素,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让越来越多的品牌得到消费者认可,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才能真正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恢复和扩大消费,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

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容不得半点马虎。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加强了食品安全监管和执法力度,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人民群众食品安全问题基本得到保障。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潜在的食品安全新风险、新问题悄然滋生,食品安全仍存在不少隐患,食品安全监管仍面临诸多挑战。此次,为了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纲要》从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要求,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方面着力进行了部署。

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制定农产品质量监测追溯互联互通标准,加大监测力度,依法依规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药物行为,严格管控直接上市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良好农业规范的认证管理,深入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调整优化食品产业布局,加快产业技术改造升级。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加强生产经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加快构建全程覆盖、运行高效的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信用和智慧赋能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产品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水平。

近年来,浙江省稳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杭州市从2021年3月上旬开始,率先在全省正式上线运行农产品生产主体信用评价系统,对农产品生产主体进行信用分级;湖州市精筹划、探新路、强推进,突出农产品生产主体信用分级归集共享与应用,以及以信用为基础的守信激励应用与治理创新。

为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法,形成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机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浙江省杭州市根据《浙江省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信用综合监管实施办法(试行)》,从2021年3月上旬开始,率先在全省正式上线运行农产品生产主体信用评价系统,农产品生产主体从此有了自己的信用等级。目前,杭州市3196家生产主体中,信用A级356家,B级2491家,C级349家。设计开发信用模块,与追溯系统、监管系统连为一体,其中5个公共基础信息通过数据交换,从省公共数据工作平台和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自动获取,18个行业生产信息通过对市级追溯平台数据、监管平台相关数据、部省市县抽检数据和基层网格员巡检数据实时归集,依靠大数据计算模型对50个评价标准自动计分,并转换成信用评价结果,减少人为干预,体现客观公正。出台《杭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农村扶持政策挂钩实施细则(试行)》,把信用作为重要内容,与农产品品牌打造、生产主体评先评优、扶持政策享受等挂钩,目前已在“三品一标”认证、县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评审、亚运会农产品保障基地遴选、市级绿色品质农业基地补助等多方面应用,倒逼生产、经营主体自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诚信生产。

随着“数字浙江”“信用杭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的深入推进,生产主体信用评价系统可接入城市大脑和数字政府,供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公众实时、公开查询,不仅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增添了新的路径,也给生产主体上了一道质量管控“紧箍咒”,更让杭州农产品质量安全多了一份保障。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要配置好监管资源,让监管力量向基层下沉,处置问题时向源头发力。面对庞大群体和海量信息,善于运用新技术可能事半功倍。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实施智慧监管、信用监管,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应用,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及时发现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提升监管工作信息化水平。建立“高度开放、覆盖全国、共享共用、通查通识”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信息网络,保障食品安全信息能够公平、及时传递,通过创新信息技术手段赋能食品安全监管。


信用为基

智慧赋能多元共治



在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方面,《纲要》强调,优化质量监管效能。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认证制度改革,分类放宽一般工业产品和服务业准入限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

随着信息社会和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地位、价值和功能日益凸显,“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已经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全面推行“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监管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023年底,基层监管实现网格全覆盖、管理无盲区,智慧监管、信用监管、网格化监管相互融合的监管新模式高效运行。”

据了解,2021年7月以来,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在宿州、芜湖、黟县等地试点建立“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三位一体新型监管模式,有效整合了监管资源,改进了监管方式,提升了监管水平。为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市场监管,夯实基层监管基础,推进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出台《实施意见》,决定在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推行“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监管。

《实施意见》明确了6项主要任务。一是统筹建设“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监管信息化系统,为网格日常监管、数据统计分析、综合指挥调度、政企信息交互等提供技术支撑,推进监管工作更加规范高效。二是全面实施网格化监管,通过定网格、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流程,实现证照管理、日常监管、线索核查、问题上报、信息录入的清单化、全流程、闭环式管理。三是提升信用监管全流程赋能水平,充分发挥信用监管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信用监管与日常监管和重点监管深度融合,形成长效治本机制。四是推进事前事中事后闭环管理,加强“照后”核查,强化“证照联动”监管,建立“双随机+网格化”工作机制,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等直接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行业和领域,依法依规实行全覆盖重点监管。五是完善市场监管综合指挥调度机制,建设市场监管综合指挥调度模块,强化数据分析研判,建立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综合指挥调度机制。六是推进市场监管协同共治,完善面向公众的数据服务,推行“一企一码”模式,实现“一键扫码、一码知信”,引导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市场秩序的治理,构建多元参与的市场监管社会共治格局。

安徽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在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全面推行“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监管,进一步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加快构建形成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贯穿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社会广泛参与共治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

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市场监管“智慧治理”新模式,构建市场监管重点领域精准治理的“福州模式”,有力“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推动福州市营商环境稳步提升、民生消费安定和谐。

2019年8月,福州市开发出市场监管预警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化风险监测预警。福州市市场监管监测服务中心的数据分析师利用预警平台,将特种设备、食品药品、网络、广告等领域的海量数据进行收集、筛选、分析,形成的一则则预警信息、舆情专报,及时传递给相关部门。

“预警平台就像是‘雷达哨兵’,可以及时从海量监测数据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将问题移交相应部门及时处理。”福州市市场监管监测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围绕福州市场监管实际、重点风险领域,预警平台通过模型数据筛选,对其特征“画像”,再借助“画像”查找风险点,为监管决策提供参考,可以让监管跑在问题前面。

目前,平台归集市场主体许可审批、监管执法、检验检测、投诉举报、舆情信息等数据3617万条,建成覆盖全市逾90多万经营主体的数据中台,对食品生产、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主体分类标注,累计产生预警信息4000余条。

通过信用信息的有效流通和合理利用实现社会信用治理,增进社会互信,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不断依法完善信用激励惩戒机制,发挥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引导力和威慑力,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让守信者得“甜头”、让失信者有“痛感”。通过健全数据报送,实现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互联互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突出市场力量,引导经营主体参与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大格局。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质量发展基础还不够坚实。针对当前国情,我国全方位建设质量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质量支撑。质量和品牌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其背后的核心要义是所有人对信用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