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0.10.19
现如今,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应收账款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主流交易模式,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商业信用方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销售额有效提升,减少企业产品存货压力,逐渐成为企业产品销售中不可缺少的优势。但随着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信用风险也日益凸显出来,坏账、死账问题不断增加,导致企业资产受到一定损失。因此,必须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保障企业经济效益。
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不仅能够避免客户拖欠账款、违反合约现象的出现,而且还能通过加强合同签订审查,确保合同效力, 保证企业资产不受损失。同时,通过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能够为企业建立良好的信誉,规避企业与客户在生意往来中的信用风险,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进而能够及时抓住市场机遇,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企业形象与信誉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形象不佳很容易被市场所淘汰。因此, 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在行业内树立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在对客户信誉进行审核时,首先对自身企业进行监督与检查,提升信用度,坚决杜绝失信情况的发生,在获得客户信任的同时,提升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企业信用风险之所以存在,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业对客户信息掌握不全面,对客户信用状况未进行详细分析与核查,产生错误预估,这就为企业资产安全带来一定威胁。通过实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能够对客户信用进行风险预估,准确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与客户的合作关系,与客户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 进而促进企业业务的健康运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为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来完成。但就当前阶段而言,许多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上,并未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手段,对于客户的信用情况缺乏科学预测与评估,在销售环节中,对信用额度缺乏有效控制,对于账款收回工作未建立有效的债券责任追究制度,导致企业资产受到损失。同时,许多企业并未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来承担,但因管理职能、目标及市场反应能力的差异,两个部门难以通过有效合作实现信用风险管理。在企业的运行中,客户信息分散在各部门,或主要掌握在不同的业务员手中,因各部门在业务分工及主要职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缺乏有效沟通,容易导致客户信息的不对称,更无法形成客户信息的有效共享,如此一来,导致企业管理者无法对客户信息进行准确判断与掌握,在信用管理决策的制定上缺乏可靠的决策依据。另外,在与客户的合作中,因动态监控不及时,往往导致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使得企业只能事后为风险买单。对于企业风险中的系统性风险,可以运用多种投资组合的方式予以分散,但企业当前的定价模型针对的仅仅是通货膨胀风险、利率风险等进行定价,而对于信用风险却缺少定价,再加上企业在信用保险、信用衍生工具及应收账款的保理等方面缺乏应有的风险转移工具,导致企业信用风险缺乏有效计量手段的控制,再加上制度保障不到位,更加增加了企业信用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针对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应建立部门合作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的局面。特别是对于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应加强沟通,权责明确,通力合作。销售部门应转变以往重业绩、轻账款收回的状况,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财务部门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定期进行人员培训,更新财务人员的管理理念,规范业务操作,强化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同时,针对客户信用情况,应加强资信调查,获得决策意见后,在主管部门审核后对客户授信标准进行确定,并加强销售风险控制,为企业资产提供有效保障。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中,为了提升客户信用管理效果,可针对不同客户的信用情况予以政策奖惩。对于信用状况良好的客户,可适当放宽货物交易数量限制,并予以价格优惠,在货物生产与售后服务方面予以优先服务,同时在账款结算时间上,可适当延长期限,并保证其供货数量。对于信用状况较差的客户,则应予以适当政策约束,付款期限适当缩短,对于无法如期支付货款的客户追加滞纳金,同时适当降低货物交易限额,交易价格不予优惠。在与客户的合作过程中,应及时跟踪客户的履约情况,一旦发现潜在的不良风险,则应采取有效策略予以及时应变,将企业损失降至最低。对于阶段账款,应及时收回,并进行准确对账。同时, 设立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收款人员,对其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业务能力,正确将货款收回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手里。针对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组织专业人员全面分析,集思广益,以保证最高程度的履约。
总而言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各级人员的共同参与,提升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保障企业资产不受损失,促进企业发展。本文在对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义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希望能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