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工信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要求“以市场需求迫切、减排贡献突出、供应链带动作用明显的工业产品为重点”,积极推进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制定。面对这一趋势,先知先觉的企业已开始布局,将碳足迹管理转化为市场竞争的新优势。
政策实施路径包含四大核心支柱:
标准化体系构建:按照“团体标准先行先试、逐步转化升级”原则,优先覆盖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能、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重点产品
数据库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和互认
标识认证制度:建立国家统一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规范认证流程和管理要求
国际规则衔接: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互认对接
这一政策体系不仅回应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国际规则的挑战,也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减碳指引。
碳足迹管理正从合规要求转变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工具,为企业创造多重价值。
重塑供应链竞争力
在绿色贸易浪潮下,产品碳足迹正成为国际市场的“新通行证”。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已开始实施,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在推进类似政策。国内政策明确要求“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核算规则和认证结果方面衔接互认”,帮助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驱动全链条降本增效
碳足迹核算帮助企业精准识别“碳热点”,优化工艺流程和资源结构。仪征市聚源春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碳足迹管理,节省30%的农药成本和40%的人工投入。新建的数字化生产线使加工环节能耗降低10%以上,综合成本下降约15%。
解锁绿色金融资源
政策明确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碳足迹核算结果作为绿色金融产品的重要采信依据”。碳足迹水平正成为企业绿色评级的关键指标,直接影响融资成本和渠道。2025年1月,全国首单光伏电站碳足迹自愿减排交易在云南元谋县落地。当地三家企业自愿购买9257吨碳汇,用于抵消光伏电站全生命周期3816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一创新模式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了新的融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