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补齐自备电厂碳排放和碳资产管理短板
发布时间:2024.11.29
我国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2021年上线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我国碳市场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据统计,纳入全国碳市场的发电行业企业中,自备电厂企业虽然碳排放量占比不高,但数量众多,尤其是四川等地区自备电厂数量可达当地发电行业企业数的一半以上。因此,自备电厂的碳排放和碳资产管理能力,事关地区碳排放数据质量水平、碳资产经营管理和碳市场清缴履约成效,需要引起相关方面重视。自备电厂多属于工业企业自行投资建设,以热电车间的形式运行,一般为热电联产,为企业生产提供电力热力,少数可兼顾周边企业和居民用电用热需求。相比公用电厂,自备电厂具有一些特殊性。从设施上看,自备电厂机组往往设施老旧、规模偏小,能效碳效水平偏低,电量、蒸汽等分级计量器具配备不足,煤样等采样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高。从用能上看,燃料多为组合商品煤,低位发热量、水分等参数限制较多,掺烧生物质机组占比高。从质检上看,制样、化验和存样条件较差,检测仪器配备和管理较为落后。从管理上看,管理相对粗放,人员认识水平不一,人员兼职化、流动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培训。这些因素,导致自备电厂碳排放数据质量隐患较多,碳排放配额缺口较高,碳市场清缴履约压力较大。自备电厂是我国发电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碳市场能力提升的薄弱环节,应更加主动适应碳排放双控新形势和碳定价新要求。笔者建议,遵循自备电厂发展和运行规律,以自备电厂较为集中的地区和行业为重点,统筹“软件”和“硬件”建设,促进自备电厂转型升级,提升碳排放管理和碳资产经营能力,助力碳市场健康发展。一是优化产能结构。一方面,优化机组结构。严控“增量”,强化安全、能耗、水耗、污染物和碳排放等指标约束,严把燃煤自备电厂项目“准入关”。发挥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热电联产公用电厂的供热辐射能力,禁止在供热范围内新建燃煤自备电厂。优化“存量”,支持有条件的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电厂,推进老旧低效自备电厂淘汰退出,鼓励采用电网电、集中供热、新能源分布式发电等。另一方面,优化用能结构。支持有条件的燃煤自备电厂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机组“煤改气”。引导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供热,逐步提高生物质掺烧比例,增强生物质掺烧的稳定性安全性。二是加快改造升级。聚焦钢铁、建材、化工石化、有色金属、造纸、纺织等行业,加强自备电厂规范管理和整治,推进自备电厂对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推进能耗指标低于基准水平的项目实施改造升级。将自备电厂纳入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范围,有序推进自备电厂低碳化改造,持续降低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超期服役老旧设备,更新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生产设备。挖掘数字赋能潜力,加快自备电厂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感知、智能诊断、智能控制、智慧运行的智能电厂。三是强化计量检测管理。按照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报告指南及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加强皮带秤、电能表、流量计等计量器具配备更新,补齐蒸汽流量、温度、压力等分级计量短板,确保计量器具实现定期维护和检定校准,提升数据计量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施计量器具清单动态管理,规范制定使用和维护制度规程,健全可追溯、可核验的记录台账和统计报表体系。推进煤样采样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采样效率与准确性,确保煤样具有代表性。加强采样室、制样室、存样室建设和管理,推进水分、低位发热量等实验室检测设备配备更新,提升采样、制样、化验、送样、存样合规性和全链条管理水平。四是盘活新型资产。碳排放配额(CEA)、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均是基于碳市场的新型资产。自备电厂企业应建立碳排放配额管理机制,加强配额盈缺形势分析和风险预警,密切跟踪全国碳市场政策和交易行情,及时优化调整企业碳市场交易和履约策略,按时足额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履约。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碳资产专业化、集约化管理。加强交易授权和资金保障,灵活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防范潜在市场交易风险。用好用足碳排放配额抵销机制,积极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控制交易成本。创新碳金融业态和模式,探索将碳排放配额等碳资产用于抵质押贷款和担保,拓展融资渠道。五是深化能力建设。加强碳市场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和相关系统平台学习,提升企业法治意识和合规意识。完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推动国家标准规范与自备电厂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碳排放数据管理流程化、台账化和信息化,按时做好月度信息化存证、年度核算与报告、信息公开等工作。优化细化企业工作机制和部门职责,整合组建碳资产管理团队,推进碳排放管理骨干人才梯次培养,推行计量、制样、化验等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创新计量器具维护及检定校准、煤样化验检测、碳排放核算等技术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模式。常态推进碳市场诊断帮扶,开展碳排放数据质量联合检查执法,促进行业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作者单位:向柳、许芮,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四川省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研究智库);焦琪财,华测认证有限公司
来源:中国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