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名单
> 副会长单位
> 理事单位

“信”预警|诈骗套路深!当心数字人民币App的那些“仿”版

发布时间:2024.02.27
近日,工信部反诈专班官方微信平台发布一则提示,要当心“数字人民币”诈骗新套路。
目前,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多个地区展开,各地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推广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数字人民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伴随着数字人民币红包、支付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普及活动的深入,民众对数字人民币的使用热情日益升温。
然而,无处不在的诈骗分子利用民众对数字人民币的关注,打着数字人民币的旗号,制作仿冒的应用程序(App)进行诈骗活动。这些仿冒App可能会诱导用户输入个人信息、交易密码等敏感信息,从而窃取用户的资金和个人信息。
真假App有何不同
工信部反诈专班微信公众平台近日发布信息提示,仿冒App会盗用正版App的图标、背景图、宣传语用以营造“官方App”的感觉。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假借国家发放“福利”之名,以“拉人头送分红”的方式诱导受害人扩散仿冒App;
二是通过所谓的“福利金”诱导群众实名注册,获取敏感个人信息;
三是会设置专门客服群页面,将受害人引流至一些不常见的社交工具,在其中诈骗受害人钱财。
从工信部反诈专班微信平台发布的信息来看,真假App主要存在图标及名称、主页面,以及版本、包名和数据流向等方面的不同。

全民反诈 你我同行

有支付机构风控人士指出,对于任何涉及数字人民币的交易和操作,都要谨慎对待,确保自己的资金安全。“同时,政府和有关部门也需要加大打击力度,对制售仿冒App的诈骗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该人士表示。
在享受数字人民币带来的便利和新颖体验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高警惕,学会识别真伪?工信部反诈专班指出,当前,涉诈App套路多,广大群众谨记不明链接不点击、未知二维码不扫描、陌生网站不浏览,从正规途径下载App。
同时,投资理财要认准有资质的正规途径,警惕任何声称“内幕消息”“高额回报”“稳赚不赔”的投资理财推荐。通过官方渠道确认国家惠民政策真实性。
据了解,工信部反诈工作专班会通过专业技术手段识别并定期发布仿冒App、涉诈高风险App,并在相应平台发布最新仿冒App、涉诈高风险App信息。如果用户发现仿冒、涉诈App线索,也可以及时向fzzbsscl@caict.ac.cn投递。
有分析人士表示,从法律制度方面看,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刑法等法律为打击治理各类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了法律支撑。接下来,或将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领域监管条例机制,通过案例等指引,建立侵权纠纷法律框架、诉讼程序和赔偿标准等。
千层套路如何破解?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社会的方方面面,诈骗手段也随之更新迭代,尤其是日益增加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不仅对众多受骗者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也令各类金融机构叫苦不迭。
需要注意的是,诈骗分子也盯上AI技术,在日益增加的电信诈骗案件中,犯罪分子常常诱导用户自行操作,如何辨别用户的正常操作与受骗后“非自觉”的操作,成为一道风控难题。
浙江网信网早前发布文章显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精准性、迷惑性、隐蔽性增强,公安、检察等政法机关办案将面临侦查破案难、电子证据调取难、认定处理难等现实困难。
最高人民检察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提示,要“相互提示,共同预防”“多重验证,确认身份”“细心判断,识别假脸”。
一方面,要时常提醒、告诫身边的亲人、朋友增强安全意识和应对高科技诈骗的能力,预防上当受骗。特别提醒老年人在接到可疑电话、短信时,要再次回拨家人电话确认,不要贸然轻信。
另一方面,在涉及转账交易等行为时,细心询问私密信息、多重验证身份,确认对方是否为本人。避免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直接转账,最好向对方的银行账户转账,将到账时间设置为“2小时到账”或“24小时到账”。
有接近经侦办案人士透露,自2019年以来,新形式的网络诈骗案呈现明显增长。“特别是在几个一线城市中,被骗的受骗者不仅限于中老年防骗意识较为薄弱的群体,金融白领、律师、大学生等等都有不少典型案例。”
此外,诈骗团伙对于社会时事、机构企业等特性跟进十分迅速,诈骗的方式手段与“话术”也在不断更新迭代,尤其在数字化、线上化应用普及的今天,诈骗分子能更加便利地通过社交平台进行精准诈骗。